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媒体聚焦 文明陕西发布】陕西:让党的“好声音”深入人心

2024年01月21日 16:51  点击:[]



“打竹板,走向前,移风易俗我宣传……”1月11日,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古城路社区,宋家川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建平教群众学习县上推出的陕北快板《移风易俗歌》。

每次走访,王建平都以“唠嗑+理论”的形式宣讲党的政策。王建平说:“入户要解决问题,也要传递党的‘好声音’,把好政策贯穿歌声中,老百姓爱听,也好理解。”

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重要途径。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三秦大地扎实开展,我省各地党员干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创新理论送进千家万户。


叫响特色宣讲品牌

——用“百姓话”讲“百姓事”


“每次小王来我家,唠唠嗑就把我的疑惑解开了,唱唱歌就让我把理论学习了!”提起王建平,吴堡县古城路社区居民白三人满脸笑容,“唠嗑和陕北说书的宣讲方式有趣又实在!”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走新走实”,吴堡县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出“吴语宣”“吴堡方言+普通话双语广播”等宣讲品牌。

“我们探索形成上好一堂理论课、唱响一首主题歌、说唱一段特色快板、弹奏一场陕北说书等‘八个一’宣讲方式,领导干部下基层‘亮’的才艺越来越多,为群众办的实事越来越多。”吴堡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邢波说。

让政策落地生根,读懂政策是前提。为此,榆林市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宣讲体系,组建了由247人组成的全市理论宣讲人才库,推动形成市级领导带头讲、党政部门负责人示范讲、市委宣讲团集中讲、县市区委宣讲团全面讲、部门联合深入讲、草根明星特色讲、网络媒体有声讲的大宣讲格局。

“我们结合宣讲对象实际,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榆林市委讲师团宣讲科科长曹磊介绍,榆林形成以“马院理论学者宣讲团”“媒体编辑记者宣讲团”和各行业各部门宣讲团矩阵为主要内容的“1+4+N”宣讲模式,让政策宣讲深入人心。

榆林市各县(市、区)展示出“十八般武艺”,以微切口探索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宣讲品牌——府谷县“海红果”文明实践宣讲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用互动问答、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主题宣讲;佳县依托“爱佳县”APP等平台,开展“东方红”大喇叭宣讲;清涧县推进“1+8”宣讲模式,创新制作具有道情、伞头秧歌元素的宣讲短视频……

“我们结合榆林文化特色,用‘百姓话’讲‘百姓事’,叫响了一批特色宣讲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群众、扎根基层、入脑入心。”曹磊说。


创新宣讲方式

——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


“在日常宣讲中,我主要结合社区群众‘身边事’解读党的‘大政策’,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1月9日,咸阳市秦都区渭滨街道704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亚莉说。

“我们聚焦社区群众最关切、感受最深刻的问题,用‘百姓话’讲好党的理论,让群众幸福感更强。”赵亚莉说,社区将理论宣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还成立了合唱团等15个精品社团,让党心民心真正“心心相印”。

如何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咸阳市秦都区突出为民导向,变“以我为主导”为“以群众为主导”,深入开展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法律等主题宣讲,将点单式宣讲和针对性宣讲结合,把宏观的政策转变为有用的指导。

2023年,咸阳市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理论宣讲品牌,构建了市县联动、全域覆盖的大宣讲格局;创新提出“六团八进十讲”宣讲模式,成立多支宣讲队伍,聚焦不同受众开展“靶向”宣讲,全市各级灵活多样开展宣讲8800余场,受众达47万余人次;市级领导深入学校、企业等宣讲联系点宣讲80余场,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宣讲的示范引领作用。

1月10日,在彬州市龙高镇新庄村,村民田俊军用手机观看彬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微视频。“夏天,我在广场上看理论宣讲文艺节目。”田俊军说,“入冬事少,我就在家里用手机观看舞蹈、快板等视频,还能学习党的政策。”

咸阳市聚焦手段创新,唱响网上“主旋律”,通过网上平台集中展示各县(市、区)宣讲微视频。线下、线上处处涌动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热潮。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成立一支市级示范宣讲团,举办全市群众宣讲比赛,打造一批宣讲示范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咸阳市委讲师团政策宣讲科科长南岚说。


打造沟通平台

——以“大碗茶”建起连心桥


1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碗茶·围农茶话”主题宣讲活动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乡村学堂拉开帷幕。宣讲师与田西村周边100余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讲政策、话家常。

在开展主题宣讲活动过程中,杨陵区坚持摸底调研在先、安排在后,根据群众需求“做菜”,确定课程内容。“杨凌以农兴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非常重要。在宣讲中,我重点对比了近两年会议中一脉相承与发展更新的内容,作好政策解读,讨论了科技赋能农业等重点内容。”宣讲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院长黄璞介绍。

在讲解中,黄璞注重将政策内容变成接地气的乡音,让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深入人心。“我注重把理论和群众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确保内容不空洞。比如在讨论挖掘释放乡村多元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时,我结合田西村发展实际,建议群众将火龙果、无花果等产业与劳动教育结合,打造基地,吸引周边游客,盘活农业资源。”黄璞说。

“‘大碗茶·围农茶话’氛围融洽,大家一边喝着我们本地的金银花茶,一边听讲,时不时参与讨论,效果很好。”杨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张军政介绍,“活动没有固定时间和日程。根据村情实际,我们抓住群众闲暇时间组织活动,春天就在田间地头,夏秋季摆上当季瓜果供群众品尝,冬天喝热茶、谈收获、解难题,努力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杨陵区充分发挥当地农科教资源优势,聘请农科专家教授、致富带头人,在“大碗茶·围农茶话”活动中指导群众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据了解,该区已打造一支328人的师资队伍服务群众。

图片
图片

来源:陕西日报

图片



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

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


上一条:我院获评杨凌示范区科技推广先进集体 下一条:我院召开2024年暨2023年寒假工作安排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