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正文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高素质农民 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2年06月13日 17:54 继续教育学院 点击:[]


陕西省“十四五”高素质农民培育发展规划


为推进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省立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聚焦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多点发力,积极探索“在经营主体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服务体系中成熟、在政策扶持中壮大”的培育路径,培育高素质农民20.63万人,认定12.69万人。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制度保障、产业带动”的培育机制,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契合陕西实际、具有地域特色的培育路子,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指导全省成立37个职业农民协会,其中省级协会1个、市级协会7个、县级协会29个。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张凌云、李林军、王卫花、王雨嘉等高素质农民参加了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宣讲活动,讲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有15.3%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者奖励。薛拓、薛强、刘瑞红等走上全国农民教育发展论坛,与专家对话产业发展;有46015人担任各类合作社负责人,占22.3%;有56333人成为家庭农场主,占27.3%;有2146人成为农业企业负责人,占1.04%;有101854人成为产业发展大户,占49.36%,这些高素质农民在加快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求关注农业生产、关注农民生活、关注农村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振兴产业人才是关键,迫切需要培育引进一大批高素质农民,发展乡村产业,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现象普遍。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以上,“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务农创业,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专业化生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成趋势,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催生。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融合化发展不可逆转,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必然趋势,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上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链培育,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满足农民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基础条件能力支撑,逐渐提高初、中、高级职业农民认定数量,优化认定结构,加快培育形成与产业需求和农村发展相适应,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第二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全省高素质农民总量达到25万人,到2035年达到35万人,力争每个村组都有高素质农民,每个县区都有农业农村发展领军人才。高素质农民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打造十所培训名校、百所培训机构、千所田间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全面建立,培育制度不断完善,培育机制灵活高效。

 

高素质农民培育要坚持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结合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等急需紧缺带头人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改善优化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提高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

 

第一节  全面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

 

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选准培训对象,重点支持急需领域人才需求,优先遴选意愿强烈的农民参加培训和职业教育。省、市、县三级分工协作培训,省级重点开展综合型、复合型、领军型高素质农民示范培训和农业后继者培养,市县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培训。按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分类开展培训,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突出技术技能核心和关键作业环节,经营管理型培训突出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风险防控等内容。服务“藏粮于技”,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水肥利用、绿色防控、农产品高值化加工等培训,助力保粮稳供。遵循农民学习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律,推进分段培育与集中培训统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线下培训与线上学习融合,提升培训质量。鼓励举办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搭建培育成果展示和高素质农民发展平台。强化竞赛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优秀创新创意、典型经验落地推广。鼓励高素质农民合法合规组建专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提升内在发展能力,带领小农户共同发展。

 

第二节  着力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

 

巩固农广校分级办学优势和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地位,发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教育培训,加快形成上联政府、下联农民、横联多元、对接市场的组织服务体系。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建设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突出现场教学功能,提升实训服务水平,促进实践育人。推进实训基地交流协作,实现区域性、网格化覆盖,促进布局发展与地方产业协调匹配。优选一批全省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打造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示范引领的综合平台。

 

 

第三节  精心打造培训师资队伍

 

建立优质师资共享机制,遴选推介一批教学名师和共享师资,推动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发展。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等兼职教师作用,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实施农广校校长和教师轮训计划。建立师资培训制度,搭建师资发展平台。强化师资队伍管理激励,严格师资入库标准,建立以农民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田间学校作用,加大现场教学比重,培养更多乡土专家。

 

 

第四节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

 

加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推广应用,组织发动各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下载使用云平台,鼓励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利用云平台开展指导服务。加强内容资源开发建设,以职业素养、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生态环保等主题为学员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支持各地组织农民在线学习,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以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要对象,利用云平台开展在线学习,不断提升在线课程比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付在线学习费用。

第五节  扩大职业农民认定规模

 

实施分级认定制度,根据《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认定实施细则》要求,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相结合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考评合格后颁发证书。进一步完善认定管理制度,加大认定力度,扩大认定规模,优化认定结构。加强对已认定职业农民的信息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试点。

第六节  努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学历层次

 

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与农民职业教育相衔接,将产业人才需求与农民意愿相结合,把有学习提升意愿的培训学员转为中等职业教育学员。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培训机构优势,深化“农学交替、弹性学制、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推进教育与产业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方便农民就地就近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通过结对帮扶、交流考察、平台搭建、技术指导、项目支持等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

 

 

第四章  重点项目

 

第一节  全产业链带头人培育项目

 

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养行动,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开展培训,每年培育2万名高素质农民,着力打造领军人才精英群体、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核心群体、技术能手主要群体的立体化万人高素质农民队伍。

 

 

第二节 培训体系建设项目

 

实施培训体系建设“十百千”工程,打造培训名校、标准化培训机构和示范农民田间学校。一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涉农教育资源,纳入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探索高校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新模式新机制,打造高标准农民培训名校10所。二是支持全省培训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培训实训基地,增强教育培训能力,打造100所标准化培训机构。三是优先支持农民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等承担实训任务,在全省遴选1000所示范农民田间学校,省、市、县分级建设,挂牌管理。

第三节  师资能力提升项目

 

建立师资队伍。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育师资库,分级遴选一批优质师资,纳入师资库,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吸纳产业发展好、接地气的“土专家”“田秀才”、领军人才,以及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优秀人才进入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农民讲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师资队伍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对300名师资进行重点培训。

打造精品课堂。加强培训内容资源开发建设,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培训方式,为学员量身打造一批“农村微课堂”、“手机学校”、“精彩三分钟”等精品课程。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特色,开展名师讲名课活动。

加强教材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统分结合的原则,以国家和省级教材建设为基础,市、县为补充,分级规划,有序开发,打造一批先进适用的精品教材。

 

 

第四节  发展路径拓展项目

 

鼓励引导高素质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支持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向高素质农民倾斜。加强农民训后产业发展跟踪服务,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对接金融信贷和农村电商,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四是搭建交流平台。举办论坛、展销会、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创造机会条件,促进参训农民互学互助,跨省区交流,拓展理念视野。

 

 

 

第五节  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项目

 

宣传引导高素质农民接受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组织10000名高素质农民参加高职教育学习,让高素质农民的学历、能力“双提升”。充分发挥省内涉农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探索“学历+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打通农民培育与高职教育衔接通道。探索建立培训课时与学分转换机制,推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培养模式,推动全省高素质农民从技能培训到学历提升发展相贯通,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等手段,开展农民学历教育政策宣介,提高农民知晓度、参与度。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推动将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摆上各地党委政府“三农”工作重要日程。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协同、多资源聚合、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聚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合力。

第二节  完善制度保障

 

全面总结梳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对标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强化“制度引擎”,建立完善的培育管理、机构遴选、政策保障、跟踪服务等工作制度体系。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第三节  强化绩效考评

 

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绩效考核考评机制,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分级绩效考评制度,县级负责考核培训机构,市级考核县级,省级考核市、县,将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当年考评结果和下年度任务资金安排直接挂钩。

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典型宣传力度,注重在培育中深入挖掘打造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作用,讲述好故事、总结好经验、提炼好模式,做到在培育中树典型,在宣传中促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广泛开展各种典型选树、发展论坛、技能比武等活动,充分展示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高素质农民参与产业帮扶、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和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上一条:全文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下一条:【转载】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