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服务与培训>>正文

安塞高素质农民走进杨凌,智慧农业点亮蔬菜产业新未来

2025年10月28日 17:10  点击:[]



10月28日,安塞区高素质农民蔬菜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围绕“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主题,先后走进第32届杨凌农高会主题展会、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及陕农大农高会会客厅,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与互动交流,深入探索现代农业科技的前沿成果,思考蔬菜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农高会:感受农业科技新浪潮


清晨,学员们抵达杨凌国际会展中心,观摩学习了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的核心展区。本届农高会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国31个省(区、市)、9个农高区及近50个国家的1800余家企业参展,其集中展示了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前沿科技成果。


在蔬菜科技专区,学员们认真观摩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抗病虫害新品种及数字化种植模型,对现代农业科技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在智慧农业装备展区,多机械臂采摘机器人现场演示了高效精准的作业流程,其灵活运转的“手臂”对准果实精准出击,多手臂协作,效率惊人。物联网智能虫情测报站和农业无人机等“田间高手”也各展所长,展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硬核实力。


探访智慧农业示范园,感受“物联网+AI”赋能未来农业



下午,学员们首先来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这里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设施农业领域的核心实训基地,也是第32届杨凌农高会“智慧农业创新展”的田间展。



在智慧温室内,笔直宽阔的无尘路面两侧分别是叶菜区和番茄区。鲜嫩翠绿的水培奶油生菜28天就能端上餐桌,立体化无土栽植的黄色小番茄颜色鲜艳、卖相甚好。



示范园工作人员介绍:“和传统种植方式不同,我们打造了全自动化垂直农业生产系统,让蔬菜播种、分栽、采收、包装、运输等环节均由计算机控制,大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产量。”



在植物工厂,立体栽培架最高可达24层,一粒种子仅需42天就能生长成可采收的翠绿蔬菜。园区智慧温室里的遮阳网、保温层、环流风机、供热系统、水肥灌溉系统,都能通过物联网调控,实现作物从生长到采收全程智能化。




“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必须‘靠天吃饭’了,通过先进的农科技术能够让种植和养殖更轻松,也能让农产品品质更好,这对种植户和消费者是‘双赢’。”一位学员在交流中说道。


走进陕农大农高会会客厅:见证“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技跃迁”


学员们走进首次亮相的陕农大“农高会会客厅”。该活动由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和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主办,以 “聚力·融合·交流·赋能” 为主题。



学员们参观了党支部活动旧址红色文化传承活动、百年伟业·红色三农研学体验活动、科教兴农·匠心传承主题展、会客接待交流等四大核心板块。在12孔窑洞中,学员们实地感悟了革命战争年代学校先辈们在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壮阔历程与崇高精神。在红色三农研学馆,学员们驻足细观,深入交流,深刻体会到党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与不懈探索,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科技成果展现场,实物展品与详实资料直观呈现了学校在农业科研领域的丰硕成果,生动诠释了“以强农兴农为使命”的办学宗旨,让学员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在千年农耕非遗展上,学员们驻足观赏,详细了解各项非遗的历史渊源与传承现状,在指尖匠心与传统风味中,体悟中华农耕文明的悠久底蕴与鲜活生命力。



“这里既有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又有深厚的农耕文化传承,让我们理解了科技创新必须扎根于农业传统,”一位学员感慨道。


04 实践引领发展,科技赋能产业振兴


此次实践教学通过“展会+实地”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们亲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学到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带回安塞,结合本地蔬菜产业特色,积极探索轻简化栽培、品牌化经营等新模式,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

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


上一条:陕农大“农高会会客厅”首次亮相:为农民教育培训注入“理论+实践”新动能 下一条:安塞区高素质农民赴泾阳县开展实践教学 探寻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