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来自陕西的150名“头雁”们抵达中国农科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淄博)(以下简称“中农数院”),开展了一场沉浸式体验教学,亲身感受数字科技为现代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本次培训由我院承办。
智能装备: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在研究院设备展示厅,智能化水肥一体机引起了学员们的浓厚兴趣。这台4通道智能设备通过吸肥口精准吸入氮磷钾等肥料,依托内置的施肥决策模型进行科学配比,最终实现高效灌溉,节水节肥率高达40%。

数字施肥技术:从经验到精准的科学变革
在交流分享环节,中农数院陈保青副院长为学员们带来了《数字农业与智能施肥技术应用》的精彩分享。陈院长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数字施肥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价值:“我们通过建立‘最佳土壤溶液’决策模型,结合实时土壤传感数据,能够实现施肥量、施肥时间和肥料配比的精准决策。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农业中的过度施肥问题,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30%以上。”

陈院长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数字施肥技术的实际效果:“在桓台县的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通过我们的数字施肥系统,每亩节约化肥使用量15-20%,同时产量提高了8%,真正实现了减肥增效的目标。”他还特别强调了该技术对陕西地区农业发展的适用性:“针对陕西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实现个性化施肥方案定制。”

农业机器人:未来已来
中农数院的香菇采摘机器人,仅需0.6秒就能精准采摘一株香菇,定位准确率超过90%,损伤率控制在5%以内,且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种高效率的自动化生产场景,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智慧农业的现实模样。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淄博实践”
“我们不仅做技术研发,更注重成果转化。”,三年来,中农数院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已实施数字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项目18个,引进专家33位,申请发明专利22项,制定团体标准3个,孵化“棚掌柜”等数智企业4家。研究院在智能温室控制、新型肥料开发、作物风味调控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为淄博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经验交流:从淄博到陕西的思考
陕西“头雁”们与中农数院专家围绕智能灌溉、农业大数据平台、智能采摘机器人等科研成果的应用深入交流。“头雁”学员表示,此次体验式教学不仅拓宽了对智慧农业的认知,也为推动陕西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数字农业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一位从事苹果产业的学员感慨道,“我们要把淄博的经验带回去,让数字技术在陕西果园落地生根。”

从智能装备到云端管理,从精准灌溉到数字施肥,这次沉浸式教学活动为陕西“头雁”学员提供了一场数字农业的全景体验。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传统农事正与先进科技完美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
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